如何在寫作中使用被動語態

已發表: 2022-04-29

無論您是在寫一篇文章、博客文章,還是只是一封電子郵件,理解作者的聲音都可以讓您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寫作。 寫作中有兩種類型的聲音,主動和被動。 一方面,主體接收到一個動作。 另一方面,主體正在做一個動作。 在這裡,我們將討論這兩種聲音之間的區別,何時使用它們,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你的寫作基調。 最後,我們將討論用被動語態寫作是多麼容易。

如何在寫作中使用被動語態

目錄

什麼是被動語態?

在寫作中,被動語態是一種語法語態,主語在其中起作用 當以被動語態寫作時,主語會收到一個動作,但實際上並沒有自己採取行動。 例如,在“食物被狗吃掉”這句話中,食物是主語。 食物實際上並沒有做任何事情,而是由狗採取行動。 雖然狗是動作的執行者,但它不是主體。 被動語態的眾多好處之一是它強調動作的接收者。 這與使用主動語態的句子不同。 在主動語態中,動作的主體和執行者通常是相同的,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主動語態”。 主語通過執行動作在句子中發揮積極作用。

雖然被動句通常以動作的執行者為特徵,但並非必須如此。 使用前面的相同句子,我們可以完全刪除介詞短語“by the dog”。 現在的句子是“食物被吃掉了”。 雖然這句話很簡單,也不是特別有趣,但它通過將食物作為主題而不是狗來強調食物。 將重點放在動作的接收者上會產生不同的語氣。 例如,如果你說“工作完成了”而不是“我完成了工作”。 這裡的被動語態通過將其作為主題來賦予工作更多的權重。 通常,使用“to be”的被動語態特徵形式的句子,如is was werewill be 這些被稱為存在狀態動詞,因為它們描述了一個主題的狀態而不是一個動作。

什麼是主動語音?

被動語態的反義詞稱為主動語態。 這是一種語法聲音,將動作的執行者作為句子的主語。 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主語。 在使用被動語態的句子中,動作的接受者是主語。 在主動語態中,表演者是主體。 使用前面的一個例子,讓我們將句子從被動語態改寫為主動語態。 使用主動語態,“食物被吃掉”這個句子現在變成了“狗吃了食物”。 這裡的主語比在使用被動語態的句子中具有更積極的作用。 使用主動語態,句子更清晰直接。 正因為如此,以積極的語態寫作更為常見,並且通常受到鼓勵。 它可以在來自新聞文章、書籍和新聞稿的各種著作中找到

被動語態

主動與被動語態

既然您知道了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之間的區別,那麼了解何時使用它們很重要。 儘管被動語態經常被勸阻,但兩者都不是“正確”的寫作方式。 每種類型的聲音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含義。

何時使用被動語態

當你想強調被作用的名詞時,最好使用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將賓語作為主語,通常位於中心的前面,使其成為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 例如,說“我的花瓶壞了”通過將花瓶作為主題來突出花瓶的重要性。 它消除了甚至考慮動作執行者的需要。 正因為如此,被動語態在專業寫作中尤其常見,因為它貶低了行動者。

學術論文可能更關注其內容而不是寫作人。 在科學期刊中發現被動語態寫作是很常見的。 科學家們通常想在不提及自己的情況下討論他們的研究。 “試管被監測了”聽起來比“我監測了試管”專業多了。 同樣,如果你不知道你的主題,用被動語態寫作可能會更容易。 如果同事從冰箱裡偷了你的午餐,說“我的午餐被偷了”可能比“有人偷了我的午餐”更有意義。 當您不想在句子中指責時,被動語態也很有幫助,例如“犯了錯誤”。 由於那句話沒有指明責任人,所以它消除了一些責任。

出於同樣的原因,在一般口語中,用被動語態寫作很有用,比如“食物是用來吃的”。 同樣,在語法語音方面沒有正確或錯誤的選擇,但一個可能更有用

主動與被動語態

何時使用主動語音

當您想清楚直接地傳達某些內容時,主動語態通常是最佳選擇。 例如,“我寫了這篇論文”比“這篇論文是我寫的”要快得多。 有時,被動語態太冗長或令人困惑。 用積極的語態寫作也會產生一種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感覺。 簡短、易於理解的句子意味著作者知識淵博,可以輕鬆傳達想法。

大多數寫作將使用主動語態。 電子郵件、博客文章、新聞文章等通常會受益於使用強烈、積極的語氣。 這些格式要求作者在他們的論點中聽起來直接和自信。 積極的聲音在 SEO 中尤為重要 在大多數情況下,寫作需要清晰簡潔。 除了前面提到的例子外,正式寫作中通常需要積極的語態。 當然,無論預期如何,您始終可以選擇以被動語態寫作。 但是請注意,這可能會使您的寫作更加冗長或更混亂。

從被動語態開始

如果你想用被動語態寫作,但不知道怎麼,先從簡單的句子開始,然後改寫它們。 例如,讓我們從“男孩踢球”開始。 以動作的對象(在本例中為球)並使其成為主題。 現在你應該留下“球被男孩踢了”。 通常,以被動語態寫作涉及介詞短語。 這樣,即使執行者不是主體,讀者仍然會知道誰執行了該動作。

顯然,並不是所有的被動句都會這麼簡單。 較長的句子可以寫成被動語態。 同樣,被動語態句子經常使用某種形式的“to be”。 例如,“這輛車是由沒有執照的人駕駛的。” 這句話比前面的例子更真實一點,但你仍然可以看到相同的模式。 使用“to be”的形式,使動作(駕駛)的接受者成為主體。 然後是一個介詞短語,解釋誰在開車。 介詞短語是包含介詞和賓語的短語。 介詞表達了句子中某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係。 在前面的示例中,它顯示了誰在開車。 其他常見的介詞包括above、in onwith

儘管有時要避免使用被動語態,但它可以成為傳達某些含義甚至只是增加句子多樣性的有用工具。 知道你想寫什麼聲音是好的寫作的必要部分。 甚至還有在線程序可以分析您的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的寫作

主動語態

在寫作中使用被動語態

了解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之間的區別可以使您免於冗長、不守規矩的句子。 它還可以幫助您將句子的焦點從執行動作的人轉移到接收它的對象。 在使用被動語態的句子中,動作的接受者是主語。 換句話說,這句話的重點是正在採取的行動。 使用主動語態的句子則相反。 以動作的執行者為主體,更加直接簡潔。

雖然大多數寫作首選主動語態,但仍有一些情況可能更需要被動語態。 當您不想提及某個動作的執行者時,例如在科學報告中,被動語態會很有幫助。 當您不知道或想要淡化執行者時,它也可能會有所幫助。 儘管在某些情況下您可能更喜歡使用被動語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主動語態會更合適。

主動語態通過準確地解釋動作是如何發生的,使您能夠清晰而直接。 這些句子通常較短,因為它們不需要介詞短語或其他冗長的方式來解釋誰實際執行了一個動作。 它們也減少了混淆的空間,因為主題總是會是執行動作的人。 這樣一來,對於誰做了什麼的困惑就會減少。 使用主動語態的句子也告訴讀者你很自信,並且對你的主題和語言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當句子直截了當時,它們很容易帶走意義。

常問問題:

  • 什麼是被動語態?
  • 你如何用主動語態寫作?
  • 什麼是主動語態?
  • 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有什麼區別?
  • 什麼時候應該在寫作中使用被動語態?